今年地球一小時的主題定為“能見蔚藍”,是為了呼應當前中國最急迫、最受關注的環境議題——霧霾。地球一小時在全球發起“地球一小時?能見蔚藍”計劃,打造環保項目的支持平臺。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是一種理念,更需要實際行動。為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號召,木林森照明(Forest lighting)號召大家在3月28日20:30-21:30分關閉不必要的燈光,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節能的理念。用對能源,才能重見藍天。木林森照明(Forest lighting)也將繼續做好燈、讓人人買得起、讓人人都買得到。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對公益環保事業的支持。
2007年,地球一小時從澳大利亞悉尼起步,八年時間,其就席卷了超過162個國家和地區、7000座城市,成為全球參與規模最大的開源性環境保護行動。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它正式引入中國。 為治理霧霾,能源轉型已刻不容緩,推動可再生能源主流化應用與發展,改善空氣狀況、扭轉氣候變化,需要每個公民、每家企業、各級政府眾志成城,盡我所能,守護藍天。
1.可再生能源消滅霧霾
煤炭等化石能源粗放地過度使用,是目前中國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占中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量的比重接近 70%。
整個中國,正消耗著全球一半的煤炭。2012年因煤炭消費的一次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中國污染物排放總量的62%、93%和70% 。煤炭使用對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高貢獻率,導致煤炭成為了中國 PM2.5 污染最重要的來源。在全國層面,煤炭使用對 PM2.5 年均濃度的貢獻約在 50%至 60%之間。
要解決空氣污染,我們應該怎么辦呢?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穩定和減少能源需求,同時減少對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賴。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僅可能,且經濟可行。WWF研究指出,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的最大潛力可以高達82%以上。2011至2050年,若中國依靠以可再生能源電力為主的電力體系,其總成本低于以煤電為主的情景。
2.氣候變化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我們需要迫切轉向可再生能源的另外一個刻不容緩的理由是:氣候變化。在全世界范圍內,有幾億人已經受到缺水、農作物欠收、熱帶疾病、洪水以及極端天氣現象的影響。而且隨著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不斷增加,這種狀況會更加嚴峻。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死亡超過15萬。
為了避免出現災難性的后果,與工業化以前的氣溫相比全球溫升控制在低于2°C的水平。全球能源行業是關鍵。能源行業要對全球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負責。只有大規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再加上有力的節能措施,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最佳減排辦法。
3.煤炭使用與水資源緊密相連
中國煤炭資源和水資源呈逆向分布特點。煤炭資源儲量西多東少、北豐南貧,大型煤炭基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南地區。水資源分布則是南多北少。北方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遠高于南方。
大部分重點煤炭基地處于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的地區,全國 14 個大型煤炭基地,除云貴基地、兩準基地、蒙東基地水資源相對豐富外,其余基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其中,晉陜蒙寧甘等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原煤產量超過全國總產量的 60%,而水資源占有量僅占全國總量的 4.8%;部分地區煤炭開采洗選用水量超過了區域工業用水總量的 50%,這對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形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果考慮煤炭全產業鏈總需水量,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現狀工業用水量無法滿足煤炭基地全產業鏈的用水需求,水資源供需矛盾將十分尖銳。
煤炭轉化利用相關的火電及煤化工等高耗水行業持續發展,其對水資源的需求難以滿足,往往只能擠占生態環境用水,相應的取用排水過程也對區域水資源和水環境形勢帶來了嚴重挑戰。
4.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有限
廉價的常規油氣供應正在減少,然而我們的能源需求卻在持續增長。顯然,我們不能無限期的持續依賴化石燃料。未來的40 年間,預計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常規辦法”是行不通的。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30年, 來自已知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產量約下降 40%到60%。然而,發達國家對能源的需求絲毫未減,而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能源需求迅速增長。如果世界上每個人使用石油的水平都像沙特、新加坡或美國那樣,那么用不了10年,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就會被用光。對化石燃料資源的爭奪將成為國際爭端和潛在沖突的導火索。
非常規石油和天然氣能源,比如頁巖氣或加拿大瀝青砂,不僅成本高,且可能破壞世界上最原始的地區—例如熱帶雨林和北極。開采這些能源,一旦出了差錯,會使企業、社會和國家付出高昂的代價。
5.全球有14億人口未用上可靠的電力
當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用能是理所當然的基本權利時,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尚未用上可靠的電力——這大大降低了他們獲得教育和謀生的機會。在夜晚,北美、歐洲、亞洲大陸大都市恍若白晝,而除南非外的大部分非洲大陸撒哈拉以南地區卻沉睡在無邊的黑暗中。發展可再生能源,消除“用電貧困”。



